<strike id="zvxb7"><p id="zvxb7"></p></strike>

<var id="zvxb7"><mark id="zvxb7"><cite id="zvxb7"></cite></mark></var>
  • 企業倉儲需要注意的幾點

      傳統的倉儲,重點在儲存而非流通,其重點在于貨物的安全保存。而電子商務通過式倉儲,本質上是“分揀中心+臨時倉儲”,核心的KPI是流轉效果與效率。業內水平較高的(一般是韓資或日資公司,但收費較高,平均出庫成本在15元左右)能做到周轉期22天左右,出錯率在500-800ppm(ppm是“百萬分之”)。

      通過式倉儲的運營效率完全取決于倉儲的短板在哪里,或者是人員素質,或者是系統易用性,或者是倉庫硬件(樓層,月臺,柱距,門數,樓層)。一般來說,需要注意以下幾點:

      選址

      除非您每天的出庫量永遠在500單以下,否則自建倉儲勢在必行,這其中首當其沖的問題就是選址。倉儲選址一般需要考慮2年左右的余量,簡單點說,就是2-3年內不用換地方。一般而言,只要不是超大超重的商品,日出庫500單應該選擇500平方米的倉庫,1000單就選1000平方米的,以此類推,只少不多。如果您日出庫5000單以上,那么選址就變得極為考究:倉庫較好只有1層,有30米以上的雙月臺出入庫分開,室內柱子越少越好,地坪要硬質地坪(高標號水泥+金剛砂)或者環氧地坪,窗子要夠高防盜,房頂做過隔熱層,當地電信能給裝上高速寬帶且價格合理,較好在通過式物流中心集中的地方便于招募性價比高的員工。

    1144

      團隊

      在日出庫少于1000單時,系統的重要性遠不如大家想象的那么重要,10來個人左右的成熟團隊,依托一個簡單的穩定系統(含條碼、出入庫、退換貨等基本功能),出錯率800ppm毫無問題。

      倉儲團隊是一個非常強調現場規范操作的team,日清日高的目標,明確的操作指示,是倉儲團隊的靈魂所在。成熟的團隊,3個人可以搞定300單以下的出貨量,簡單系統下出錯率不超過0.1%。

      判斷倉儲團隊的優劣其實非常簡單,看細節就可以判斷:

      1,所有貨物在架上或者托盤上,哪怕剛剛入庫。如果在地上,休矣。

      2,所有貨物如果整箱拆開后沒有單個外包裝,是否會套上外包裝再放入外箱。

      3,所有貨物轉移,通過轉運車而非在地上拖拉或甚至用腳踢。

      4,陳列架上的貨物,是否都有防塵措施,特別是有毛絨表面的商品。

      5,對庫位非常熟悉,指哪打哪。

      6,商品條碼是否完整,包括品牌,商品名,規格,商家貨號等完整信息。

      7,地面是否清潔,是否每天定時定人打掃。

      8,無論訂單數量多少,當日訂單絕不次日發出,除非缺貨。

      9,及時反饋缺貨信息給相關部門。

      系統

      系統其實是最沒啥好說的,如果想做大,考慮到商品的特點千差萬別,B2C的增值服務也大相徑庭,系統最終都是要自己做的。

      業界較好的倉儲系統當屬卓越,最神奇的是他的平行倉與動態庫位,對操作人員的要求降到了較低:入庫無需尋找指定倉庫與庫位,哪里空塞哪里;撿貨跟著轉運車的指示走,到地頭核對條碼無誤抗上就走。除了固定資產投資超大之外,出倉成本之低,即使算上非書籍類商品的外箱,也不會超過3元,只有業界水平的50%不到。

      市面上的第三方系統其實大都是ERP,不是WMS系統,它只能被動的記錄每個節點發生的數字變動,不能跟蹤每一個動作。據說真正的WMS系統,在倉庫里面是C/S結構,禁用掃描槍和打印機以外的其他任何設備,沒有輸出接口,每個動作都通過予以固化,強制使用系統記錄,對每個操作人員有完整的日志記錄。更高級的甚至配有RFID技術,每件貨物和人員的移動軌跡均記錄在案,可謂滴水不漏。

      總而言之,電子商務通過式倉儲,是一門現場管理的科學,更多依賴人員素質,而非系統,特別是在單量較小的情況下。

      WMS:倉庫管理系統的英文簡稱。

      C/S 結構:即客戶機和服務器結構,它是軟件系統體系結構,通過它可以充分利用兩端硬件環境的優勢,將任務合理分配到Client端和Server端來實現。

      RFID:這是一種非接觸式的自動識別技術,它通過射頻信號自動識別目標對象并獲取相關數據。

      物流篇

      中國的電子商務物流市場非常奇怪,一方面是各大快遞的加盟商為求總部返點,低于成本價瘋狂攬件(淘寶C店常見的起重3.5-6元便是來自于此)。另一方面各大快遞總部普遍處于微利或者虧損的邊緣卻無力提價。

      國內絕大部分快遞物流企業,都是從低端市場做起,依靠網點加盟快速擴張,形成規模,但對終端控制力極弱,形成了當下的怪現狀。不走尋常路的是順豐,立足高端市場,堅持直營,同城就要收8塊,但確實從不丟件

      不過,這種尷尬的場面很有可能在未來3-5年發生劇變:盈利能力差,人力成本又在快速上升,持續虧損將成為必然;終端控制力弱,意味著無法依賴各類增值服務提升盈利水平;兩端擠壓之下,剩下的選擇其實已經非常有限,而并購,就是其中最常見的一種。阿里系對星辰急便的投資,只是一個開始罷了??爝f企業必然走向并購時代,隨后進入寡頭時代。此后,各大快遞承運人的服務質量和價格水平必將趨于一致。

     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,電子商務企業的物流戰略路徑其實很有限:

      巨型B2C:10億銷售額以上,一般是平臺型B2C

      這個級別的電子商務企業,自建倉儲物流服務團隊幾乎無可避免。原因有三:首先,用戶數據是所有B2C的核心資源,不捏在手心里,怕是夜里都睡不著覺;第二,網購用戶期望值越來越高,當前快遞企業明顯已經無法滿足;第三,自身有足夠的物動量規模將倉儲物流成本拉低至少到行業平均水平,無論是出倉成本還是每單運費。

      京東、卓越、Vancl就是此類B2C的代表。

      中型B2C:1-10億,一般是垂直型B2C

      這類企業,自建倉儲勢在必行,而自建全套物流團隊從成本上是不合算的,不過可以通過系統做好物流資源整合,把物流線延伸到最后三公里,同樣也能夠實現開箱驗貨試穿,半退等增值服務,提升用戶體驗。麥考林就是其中的領跑者。TA的基本物流策略是:全國分倉打包+點對點干線物流外包+城市/縣指定配送團隊。這種星狀結構的較大好處是:可以在各地選擇本地的優勢物流團隊,終端控制力強,包裹換手率低,損耗小,COD回款速度快,即使有糾紛也不會被快遞承運人挾持(09年的DDS倒閉事件大家應該還記得吧)。從實踐來看,目前的問題是用戶資料的保密,時有泄露,如何做的更好,可能還是需要通過手持設備和面單印刷的技術革新來解決。畢竟,這是一個社會問題,不是單個企業能夠搞定的。

      小型B2C:1億以下,一般是各渠道品牌或商品品牌的電子商務平臺

      此類企業,一般都有自己的倉儲體系,某種程度上說,改造傳統倉儲比新建通過式倉儲更難。一般來說,但凡有一線機會,倉儲還是新建的好;如果預算不夠,可以先建個小的run起來再說。不然,您很快就會知道“尾大不掉”是什么意思。

      至于物流,更沒啥好說的,除了徹底外包,別無選擇。至少,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中,如果要控制物流成本,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法。相關閱讀:一款ERP企業管理軟件能為企業帶來哪些好處


    cache
    Processed in 0.004731 Second.
    韩国电影合集床戏一小时,国产成人福利美女观看视频,人妻的堕落沦陷
    <strike id="zvxb7"><p id="zvxb7"></p></strike>

    <var id="zvxb7"><mark id="zvxb7"><cite id="zvxb7"></cite></mark></var>